《大明:开局请朱元璋退位》

第二百四十五章 卖命时势造英雄(第5页)

上页目录存书签下页

比如说,自古以来,兵役都是压在百姓身上的一个非常沉重的负担。

但元朝就没有兵役。

人家根本不信任汉民,也不用汉民去当兵。

便是徭役也非常少。

因为元朝统治者根本不搞国家建设。

大堤不修,路也不修,对于城墙啥的,草原民族也素来不重视。

说白了,你们爱咋咋地,国家不管事。

相比较而言,百姓的负担当然变得很轻。

但这种“轻”,是有极高昂的代价的。

一直到后来黄河溃堤,元朝统治者在纠结犹豫要不要重修大堤很久之后,最终选择了征发了大量民工,重修黄河大堤。

可元朝统治者,以前从来没有这般大量征发过民众服徭役,没有任何组织经验。

只是像驱赶奴隶一样,驱赶鞭打服役的百姓做工。

结果自然是乱成了一团糟,百姓不堪其罪。

最后就有了“石人一只眼,挑起黄河天下反”。

……

事实上。

权力从来不会出现真空。

国家的权力不介入,就有其他人介入。

大元不管中原百姓,不治理基层的几十年间,百姓并非没有人管。

地方豪绅,趁势填补了国家的权力空白。

比如说,修路这样的事,国家不管,那便只能是地方自己组织人马去修,地方豪绅的作用,便体现出来了。

同时,他们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公共事务中,不断扩大权力。

组织修桥修路,负责征收朝廷摊派的税赋,维持基层治安,甚至是私设公堂,给民众主持“公道”,也不断巩固自身的统治。

他们等于拿到了收税权,建设权,财政权,司法权……俨然“国中之国”。

元朝统治者对此仍然不问不闻。

由此带来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。

豪绅对乡村的统治,渐渐变得根深蒂固。

“元以宽失天下”,这个宽,就是不管,不问,放纵!

可权力被豪绅掌握后,他们对底层百姓的压迫,并没有放松,反而进一步加强。

上页书页存书签下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