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归义非唐》

第295章 野心滋生(第3页)

上页目录存书签下页

神策军三十贯军饷,只能买二十石米。

可陇右军十二贯军饷,却能买二十六石米,这就是物价稳定带来的差距。

“节帅,那工匠和官吏应该怎么算?”

高进达作揖询问,刘继隆听后则是说道:“按照粮价平折。”

“这政策只是暂时的,境外的情况如何,你们也都清楚。”

“粮食最好还是收入官仓之中,而且带着钱搬家,也总比搬着粮食搬家要方便多了。”

“若非担心粮食不够,我都想把粮食往外卖了。”

他这话引得高进达与崔恕露出笑容,但事实也确实如此。

在四周粮价八九百乃至一千多的时候,陇右的粮价却稳定在四百五十到五百之间,若是往外贩卖粮食,倒也不是不可行。

不过刘继隆很清楚,往后的大唐会越来越乱,粮食价格会越来越高,最后把人逼得人相食。

唐末及五代十国之所以有人相食的乱象,主要还是生产遭到破坏,没有那么多粮食。

为了活下来,军头只能征战,征战就会破坏生产,生产被破坏,粮食就更加不足,不足之下就只能人相食。

这是一个恶性循环,若非郭威、柴荣、赵匡胤及赵光义四人相继接力,这种乱象也真不一定能改变。

当然,李存勖要是能一直励精图治,局面也有可能提前改变。

只是如今刘继隆来了,这种乱象便只能成为一时,而不能循环下去。

陇右的百姓,每年所能吃下的粮食,也不过就三百余万石,剩下的二百万石,基本都流到了刘继隆的官仓中。

官仓的粮食将会用于招抚流民,开垦荒地,形成一个良性循环。

如此持续下去,用不了几年,陇右的耕地数量也就越来越多,百姓能分到的耕地也就越来越多,形成良性循环。

即便陇右的田税税率依旧很高,但耕地多了以后,百姓的日子却比在剑南等处要好太多。

吃不完的粮食,刘继隆也不会采买往外贩卖,而是留在陇右,藏富于民。

日后若是都护府需要粮食,则是完全可以从境内百姓手中采买,不用跑到境外采买,受旁人限制。

今年秋收后,官仓内的粮食,足够涌入陇右的这些饥民吃五年。

只要不遇到天灾,陇右的粮食会越来越多。

按照如今的速度,大概再过两年,陇右境内熟田数量也差不多到九百万亩了,另外还能有四百万亩待熟的荒田。

以陇右如今情况,只需要再运转两趟丝路,存储足够的粮食,自己也就可以指示尚摩鄢进攻西川了。

思绪间,刘继隆又翻看了度支的其它内容。

“如今陇右境内,还有多少百姓没有分田的?”

他询问高进达,高进达也不假思索回应道:“没有分田的百姓,大多都是过去三年涌入的百姓。”

“这些百姓数量在十七万左右,而衙门掌握的待熟荒田在二百七十万亩左右。”

“今年秋收后,三年前涌入陇右的那八万多百姓也就可以分田了,而今年转为熟田的待熟田数量在九十万亩左右。”

上页书页存书签下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