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归义非唐》

第260章 北征凉州(第5页)

上页目录存书签下页

刘继隆对李商隐坦露自己的想法,也说出了自己想法的不容易。

对于刘继隆这套,他自然也是知道的。

“节帅您的安排是有道理的,但人生毕竟没有那么长时间,三个三年就是九年,九年还在没有品秩的流外打转,官员们担心也是有道理的。”

李商隐委婉说着自己的意见,刘继隆听后询问道:“那你是怎么看待你家那两个娃娃的。”

李商隐来到陇右后又生了一个孩子,长子李衮师如今十二岁,刚准备上临州大学。

次子李白老,刚刚四岁,距离就读小学还有三年时间。

面对刘继隆的询问,李商隐放下碗筷,表明态度道:

“其它人家我管不了,不过大郎与二郎,我还是希望他们稳扎稳打,不要像我早年一样,太好虚无。”

李商隐前四十年基本都是在旁人吹吹捧捧和朝廷打压中度过的,他知道吹捧和打压的滋味,也知道好虚无的结果。

正因如此,他更倾向让孩子们贴向实际。

刘继隆听后,满意点了点头,同时点到了不在场的马成。

“马成的那几个娃娃,今年结束后就要从临州毕业了。”

“我听说他是想让他家那个大郎,让马懿那个娃娃从军。”

“要我说,从军是好的,但还是得脚踏实地。”

“临州大学毕业的这批娃娃,我准备都留在身边,做我的亲卫,由我先看一年,然后再外放到凉州来,当两年开荒的屯垦兵。”

开荒屯垦无疑是很苦的,不仅要训练,还要开荒地,基本属于半兵半农。

不过也正因如此,才能把他们打磨的脚踏实地,让他们好好体验这五年所学的东西,感受老百姓的不容易。

“三年结束后呢?”

李商隐忍不住询问,刘继隆也接着说道:

“三年半兵半农结束后,如果他们还有心为官,那就继续担任三年基层的直白,感受感受这群没有品秩,做事不容易的直白生活。”

“我们的衙门里,现在有批人,躺在以前的功劳簿上,每天就是想着把事情糊弄过去就行了。”

“如果只是这样,那我也没什么可说的,毕竟他们也是有过功劳的。”

“只是他们不把自己的事情做好,把自己的事情丢给新的直白,自己糊弄着,还要时不时对百姓小偷小摸。”

“这种行为是不行的,是要被改正的。”

“那应该怎么改正?”刘继隆反问众人,不等他们开口,他便继续道;

“我想了想,就应该从今年这批毕业的学子开始,一点点改正他们。”

陇右的问题有很多,很多都是一脉相传的弊病。

上页书页存书签下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