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归义非唐》

第240章 年复一年(第2页)

上页目录存书签下页

令狐綯说罢,李忱颔首道:“容朕考虑……”

话音落下,他继续看向张议潮,而他与令狐綯的对话,无非就是在给张议潮下马威罢了。

关于河朔三镇,张议潮早就与张议潭在书信中聊过了。

河朔三镇中,若是论经济人口,则是以魏博见长,光人口便有三百多万,其次是成德镇一百九十余万,幽州一百四十余万。

不过单说军事,魏博镇牙兵虽然名声在外,但魏博的军队构成和其他两镇不同,骑兵少,步兵为绝对主力。

尽管其巅峰时有兵众十万的说法,但却在建中之乱中损耗非常严重,士众死者十之七八,基本已经消耗光了生力军,进入了总动员阶段。

如果不是河北局势突变,唐廷在分割成德问题上处置不力,使得幽州朱滔、成德王武俊三万五千大军南下救援田悦,魏博镇恐怕会被马燧、李抱真的八万联军荡平。

正因如此,建中之乱后,魏博镇没有参加过大的战事,哪怕重新募兵补员,镇内却渐渐养成了“保卫家乡可以,出境打仗不行”的特点。

如果以防守本土为目的,魏博军队的战斗力还是差强人意,非多个雄镇联手,一般无法奈何。

若是出镇作战,那战斗力就一泻千里了。

相比较魏博,如今的成德则是局面稍好,但也远不如曾经。

在安史之乱结束后的格局中,河朔三镇中军事实力最强的就是成德。

不过随着成德镇挑起建中之乱,战后成德镇的遗产便被易定、新成德,沧景三镇瓜分,成德也沦落到只有四州的地步。

尽管成德镇依旧有四五万兵马,但其实力早已不如曾经。

不同于成德、魏博两镇常以防御战为主,幽州基本是境外作战,且出兵数量非常雄厚。

哪怕幽州镇几次对官军重拳出击,甚至在惬山一战中把官军主力马燧、李怀光打的大败,但幽州镇和朝廷还是有相同利益的。

这个相同的利益,就是面对北方少数民族袭扰。

中晚唐的幽州镇,虽然对朝廷来说是一块难以染指的化外之地,但幽州镇却也独自承担起了替大唐守边,防御契丹、奚的艰巨任务,这才是幽州镇常年保持十万规模军队的首要原因。

长期在血与火中锻炼的幽州军队,其军队战斗力和数量都不是甘于安逸的成德、魏博可比的,其战斗力为当之无愧的河朔第一。

不过军事实力最强大的幽州,由于边防的特殊形势,以及极其不稳定的政治局势,无法有效发挥出其全部实力。

统治最稳固的成德镇,限于本身实力的寡弱和军队规模较小,自保有余,争锋不足。

经济最发达的魏博,本身具有争夺天下的实力,却由于其极端的权力结构,使得本镇军人没有向外扩张的主观意愿,最后在历史的快速变化中逐渐沉沦。

也正是由于这种局势,导致了河朔三镇内部的相对均势,使得河朔三镇在多次大洗牌中,始终没有发生一镇被另一镇彻底吞并的情况。

就地缘来讨论,三镇能相互依存是有道理的,而比较之下,河陇就不太行了。

不提高原上的吐蕃、土浑,单说草原上的回鹘、嗢末,以及内部的番口、龙家等问题,就足够牵制河陇不少精力。

加上河陇人口不过五十余万,体量太小,疆域太大,整体来说是自保有余,开拓不足。

若非有张议潮、刘继隆、张淮深这三个军事强人支撑,河陇全境根本无法收复。

上页书页存书签下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