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归义非唐》

第227章 欺软怕硬(第4页)

上页目录存书签下页

对外要扶持尚婢婢、尚摩鄢父子,对内要囤积足够安置百姓的粮食。

别的不提,单说安置百姓的粮食就不是一个小数目。

他起码要养百姓三年,才能在第三年做到收获。

按照大口每年五石,小口每年三石,平均每人每年四石的标准,十万口百姓就需要一百二十万石粮食,随着人口增加而依次翻倍。

虽然前两年,他们可以开荒种植麻、豆等产物,但荒地开熟后的产量不高,大头还是得都护府解决。

“现在都护府每年能积存多少粮食?”

刘继隆询问二人,其中高进达不假思索回答道:

“发了军饷和俸禄后,大约能积存十五万石,各州县的粮仓都用于安置饥民,积存不多。”

“上个月中,我还与崔参军算了算,各种粟麦粮食,积存不过二十六万石。”

陇右这两年来,每年迁入的人口不在少数,这些人口都需要都护府养到可以自给自足为止,耗费不少。

以陇右的结余税粮来看,每年只能吃下三万多人口,再多就得向百姓买粮。

不过迁入三万人口后,这三万人口将在后续六年时间里,陆陆续续开辟三十余万亩耕地,永久增加六万石税粮。

只是以刘继隆的判断来看,李忱这个皇帝恐怕活不了六年了。

他一驾崩,大唐和南诏也将宣告决裂,自己显然是没有那么多时间来慢慢屯垦了。

想到这里,刘继隆对高进达和崔恕开口道:

“我准备在河州、兰州、临州、鄯州修建官仓,每个官仓最少要能积存五十万石粮食。”

“我们这几年要做的,就是前往剑南道、山南道采买粮食,同时自己也注意积存粮食,尽快将这四个粮仓和各地州仓、县仓积满粮食。”

以唐代的储存手段,刘继隆所提及的这四个州,最少能藏粟九年,藏米五年。

至于陇南这些较为潮湿的地方,顶多藏粟五年,藏米三年。

这种“粟九五、米五三”的储粮手段,是这个时代官仓普遍的储粮标准。

有些不达标的官仓,甚至还达不到这个标准。

刘继隆倒是不要求能达到“粟九米五”的标准,只要粟米和小麦能存放六年就足够了。

“节帅,我们的粮食够吃,为什么要买粮?”

崔恕与高进达不解,刘继隆见状则是说道:“我们这位至尊,眼下已经四十有六了。”

“大唐自顺宗以来,没有一位皇帝能活过五十岁。”

“开国以来,能活到六十岁及以上者,也不过高祖、玄宗和德宗罢了。”

“大中至尊如此年纪,迟迟不立储君,长安那边恐怕都在想着站队和争储。”

“若是双方争论不出个结果,那距离乱世也快了……”

刘继隆倒是开门见山,高进达与崔恕听后点头。

上页书页存书签下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