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何况如今的大唐已经开始势微,刘继隆已经从俞从晖他们口中听到了好几起牙兵、州兵驱逐节度使、观察使的事情。
现在是大中十年,刘继隆不记得李忱是什么时候死的,但应该不会太久了。
毕竟在他印象里,李忱好像是在五十出头还是五十二三岁的时候死的。
这么想着,他的目光放到了高进达和崔恕身上。
“丝绸之路这件事情,需要你们俩和俞从晖、王焘他们这些牙商好好沟通。”
“下官领令!”二人作揖应下,刘继隆继续说道:
“这四年来,我们扩张的速度很快,但军队的素质却不可避免的下降了。”
“别的不说,单说军队的扫盲,就不可避免的慢了下来。”
“张昶,你对军队最清楚,你回答我,你觉得现在军中能做出万以内加减乘除和认识一千个字的有多少人?”
面对刘继隆的询问,张昶没能及时反应过来,片刻后才开口道:
“这四年来,我们又是打仗,又是军垦,又是训练的……”
“老实说,真正安定下来扫盲,还是去年夏收之后。”
“军中兵将一万六千二百人,若是按照节帅您定出的脱盲标准,最少有七成以上的弟兄都还属于“文盲”行列。”
“不过这也没办法,我们在大中八、九两年中扩军速度太快,许多弟兄本来就是文盲,还没扫盲结束又扩军。”
“加上陇右的先生不够,还得教导学子读书,能分给我们的先生确实不多,扫盲速度也快不起来。”
张昶说出了问题的核心,那就是陇右的读书人还是太少了。
见状,刘继隆继续对张昶问话:“李别驾这些日子寄出去多少封书信,来了多少人?”
“前后最少寄出去六十多封书信了,但来到陇右的只有三十六个人,都是梓州和东川衙门里无品秩的直白或流外。”
“他们心气倒是不大,按照您说的,给了有品秩的官职后,便沉下心来做事了。”
“不过就这点人,始终还是太少了……”
张昶叹气回应,刘继隆则是连忙道:
“告诉他们,让他们也写信邀请其他人来陇右,只要能够书写文章,最差也能给他们安排个国子监博士和县衙录事的官职!”
“不管他们的官职是什么,上午干活,下午帮助军队扫盲。”
“在我拿下鄯州回来前,我最少要看到五百名陇右道以外的境外官吏!”
“是!”张昶硬着头皮接下这个任务。
刘继隆见状也起身道:“先解决军队的扫盲问题,然后再解决学子的学习问题。”
“如果达不到标准,所有人留级一年也行。”
“苦就苦这三五年,等这批学子读出来,我们就再也不用为官吏人选犯愁了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