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回节帅,都是按《陇律》行事,没有不规矩的事情。”
六名健妇中,年纪在四旬左右的一名健妇连忙解释,而刘继隆见他说话有礼,不免问道:
“你们都是陇西的百姓?”
“回节帅,除了老妇之外,其余的女子都是陇西的百姓,只有老妇是陈押衙从关内道带回的人。”
健妇连忙解释,而刘继隆也询问道:“不知如何称呼,瞧你也是读过书的,怎会落得这般田地。”
“回节帅,老妇唤王氏,早年家中也算有些田产,因此读过些如《女诫》、《内训》和《女范捷录》等书籍。”
“只是朝廷与党项动兵,家乡遭官兵劫掠,只能外逃前往灵州。”
王氏老老实实说着,刘继隆听后唏嘘,只道:“兵过如匪,只是苦了你们这些百姓。”
“这倒不是,至少节帅麾下的兵将在老妇看来,比官兵强了太多太多。”
“若是天下官兵都如节帅麾下官兵一样,那百姓也就能享受太平了。”
王氏解释着,刘继隆苦笑几声。
陇右军可是他耗费大力气带出来的军队,哪怕就是他都不敢保证随着陇右军不断扩张,军中兵将能否保证眼下军纪。
对于王氏,刘继隆想了想后询问道:“单称呼你为王氏,未免不好,具体姓名可有?”
王氏没想到刘继隆竟然如此平易近人,不免有些感动道:“幼时父母唤我三娘子,旁人唤我张三娘子,嫁做他人妇后,便只称呼我为王氏了。”
妻冠夫姓大致在汉魏之际构成雏形,到南朝末期蔚成风气,到唐代已经稳定下来。
大部分女子在官府的簿籍上,往往是没有什么名字的,只有嫁做他人妇,才能冠以李氏、王氏,阿李、阿王……等称谓。
这种称谓只有在依附丈夫的前提条件下才能被认定,如果丈夫已故,或因其它原因需要她们以法人资格或独立人身份出现于公共场合、官私文件中时,才能被记录在纸张上。
刘继隆记得不错的话,妻冠夫姓将会在五代达到巅峰,各种张李氏、王张氏等等称谓会接踵而至的出现。
“衙门既然给你们记载了姓名,便可不用夫姓来称呼自己。”
“日后在这内院中,你们姑且称呼自己的姓名即可。”
在生产力没有达标的时代下,所谓解放妇女就是一句空话。
刘继隆不认为自己能把生产力提升到近代的程度,也没想过什么解放妇女,不过该有的姓名还是得有的。
妻冠夫姓这种事情,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晋室南渡,汉人势衰,百姓不得不同宗聚居求得生存和发展,以此将妻冠夫姓作为增进家族成员凝聚力的办法。
南北朝的陋习,本该在汉人重拾山河后废除,却不想一口气传了上千年。
让它在自己手中废除,倒也不错。
这般想着,刘继隆对张三娘子道:“日后我便称呼你为张嫂了。”
“节帅!这不行啊!”张三娘子吓了一跳,刘继隆却笑道:
“你比我大,我称呼你做嫂嫂才是正常的,你既然知道《陇律》,也该知道《陇律》乃我撰写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