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归义非唐》

第124章 未雨绸缪(第4页)

上页目录存书签下页

直到两份饭菜都被吃干抹净,二人才品尝起了山丹的炒茶。

“这刘继隆……还真是个妙人啊!”

感受着山丹炒茶的口感,王景之毫不吝啬的称赞。

对此,李明振也颔首道:“我之前见过这刘继隆,当时他刚刚擢升校尉,如今不过一年半载,他便成了兰州刺史,这还真是……”

李明振露出苦笑,王景之也知道他的想法,因此此时他也有这种感觉。

“我豪强子弟如张淮深、索勋之辈,努力四年也不过才擢升至两州节度使或一州刺史。”

“这刘继隆起于微末,不过两年半载就擢升一州刺史,着实骇人。”

“不过他这一路走来,倒也算得上步步凶险,稍有不慎,恐怕便如那些阵没的将士般没了姓名,我倒也不嫉妒他。”

王景之倒是坦荡,而李明振闻言也颔首道:

“不过从酒居延所说来看,凉州之役这刘继隆居功至伟,等到明年大军东进,恐怕又要被他拔下头筹。”

“若是他真的拔下头筹,真不知节度使应该如何封赏他……”

李明振挑明了问题所在,王景之也后知后觉起来,脸色逐渐凝重。

“若是他真的拔下头筹,恐怕就要与小张节度使平起平坐了。”

“要是他在接下来的收复河陇中再建奇功,那全军上下,恐怕只有节度使能压制他……”

王景之说罢与李明振对视,二人都嗅到了危险的气味。

在他们看来,若是刘继隆封无可封,那必然会与张淮深争夺下代节度使之位。

如果是这样,那河西内乱的苗头就已经出现了。

一时间,二人脸上挂上了忧虑,而他们多担心的刘继隆,此刻却在尽可能的帮助山丹百姓。

“一二……砸!”

“嘭!!”

寒冬腊月间,按理来说,应该是百姓居家休息的日子。

然而在这样的日子里,刘继隆却没有休息,而是带着山丹的几千男丁出城修建水堤、暗渠。

河西耕地灌溉所用的水,基本都来自祁连山,而祁连山的枯水季不是夏季,反而是冬季。

因为夏季积雪融化才有雪水流下,而冬季天寒地冻,水流反而会变小。

山丹的地形导致了它每年的蒸发量不会低,因此刘继隆想在走之前为山丹百姓修建足够多的坎儿井和暗渠。

坎儿井的起源众说纷纭,但它的工作原理却并不复杂。

山丹的水源主要是祁连山雪水汇集而成的丹水,好处是集水段较长,出水量较大,水量稳定,但坏处就是蒸发量大。

如果祁连山在冬季的积雪不足,来年入夏后,丹水就会因为蒸发量太大而水位下降。

刘继隆要做的,就是为丹水布置多条暗渠,将暗渠分布在农田灌溉区。

这件事说着很简单,做起来却并不容易。

上页书页存书签下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