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的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,与窗外偶尔传来的汽车鸣笛交织成独特的都市旋律。
大概是受邀请夏雨婷来演女一号的影响,他在剧本中的女一号苏涵描写得完全符合夏雨婷的个性。
苏涵那股在谈判桌上眼神锐利如锋、面对困境却又能保持温柔坚韧的特质,被他用精准的文字细细勾勒。
就像上次在咖啡馆与夏雨婷见面时,她谈及对“女强人”角色的理解,说“真正的强大从不是锋芒毕露,而是历经风雨后依然能守住初心”,这句话如今成了苏涵角色转变的核心注脚。
而且,当剧本写到苏涵后来从美国回来的转变,也体现出了一个女强人的特征:她不再是初入职场时依赖他人的青涩女孩,而是能在董事会上用数据和战略说服众人,在行业低谷时带领团队开辟新赛道的领导者,每一个决策背后,都藏着张其金对夏雨婷潜在气质的精准捕捉。
随着公司各个部门的完善,汉风公司的各项业务已经开始运作起来。
市场部的员工正忙着对接影视宣发资源,策划部的白板上贴满了《中关村风云》的传播方案,就连前台的杨晓,都能熟练地向来访客户介绍公司的业务布局。
张其金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,看着楼下天枢国际创业园里来来往往的人群,心中涌起一股踏实的成就感。
也就是在这时,一个更宏大的想法在他脑海中愈发清晰。
他还计划出版一部与信息产业有关的着作。
这个念头并非心血来潮,早在他创作《中关村风云》剧本的过程中,他就见证了无数科技企业崛起与陨落时,就一直在思考中国信息产业的未来方向,如今汉风公司步入正轨,终于有机会将这些思考付诸笔墨。
在张其金的计划里,他要把这本书写成一部能照亮民族软件产业前路的指南,而不是泛泛而谈的理论堆砌。
他反复在笔记本上圈画着几个核心问题:民族软件产业应该怎样发展?是沿着国外企业的路径亦步亦趋,还是走出一条符合自已市场特性的自主创新之路?何时能出“微软”式的企业?那些如今在细分领域崭露头角的公司,距离成为全球行业巨头,还缺少哪些关键要素?
何时能出“比尔?盖茨”级的超级企业家?是需要时代机遇的加持,还是个人能力与格局的突破?
在信息时代,财富如何产生前所未有的“10倍速”甚至“100倍速”迅速膨胀?是技术革新的推动,还是商业模式的颠覆?
如何构筑企业家的精神家园?在追求利益的同时,又该如何坚守社会责任与行业底线?
这些问题像一盏盏明灯,指引着他的写作方向,也让他愈发意识到这本书的分量。
为了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,张其金准备在将来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研究。
他想通过对海博集团、瑞智集团、无垠软件集团等这些信息企业深入的调研采访和大量的案例剖析,用真实的数据和鲜活的故事来支撑观点。
他还记得上个月去采访司马文嘉的集团时,负责人李友提到“早期做软件时,面临国外产品的挤压,连工资都发不出来,但团队硬是靠着对国产软件的信念撑了下来”。
这样的案例,正是他想要在书中重点呈现的。
同时,他还要分析产生“微软”式企业的社会条件——政策的扶持力度、资本市场的成熟度、人才培养体系的完整性,以及整个社会对科技创新的包容度,每一个环节都不可或缺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