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前未曾细致比较,如今一经对比,方知北方省份隐瞒人口之巨。
“有趣,竟有此等隐患!”
太子标突然沉声喝问。
倘若非李祺今日提出移民之策,太子标恐至今仍被蒙在鼓里,不知有人胆敢隐瞒人口。
正当太子标欲发作之际,李祺递去一个眼色,太子标立时会意,硬生生压下了火气。
实则,古时人口统计远不及后世精确,甚至可谓极不准确。诸多人口以各种手段隐瞒,目的仅为规避徭役、税赋。
毕竟,古代上报人口无益,反而有害,如人头税、徭役等均依人口册征收,故能避则避,能隐则隐。
按后世人口数推算,河南人口应是福建两倍以上,如今却仅及福建之半,可见隐瞒人口之巨。
既然人口隐匿的问题已成为痼疾,不妨以毒攻毒。”李祺的手指轻轻滑过辽东半岛的地图,“将陕西、河南、山西三省的流民迁至辽东,既可缓解中原人口压力,又能巩固边防!”
“自陕西、河南、山西三省迁出三百万人,此举固然规模宏大,但我们的目标并非一日之功。”
“移民大计,我们可将之分散至五年或十年完成,逐年迁移百万人口至辽东,以此减轻朝廷的负担。”
“我们也将逐步探索出成熟的人口迁移策略,针对不足之处,持续进行优化。”
“这样一来,百姓们抵达辽东后,便能迅速适应当地环境,在此安居乐业,使辽东成为华夏儿女的乐土。”
李祺略一思索,又补充道。
他深知众人所忧,一次性迁移百万人口至辽东,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,单是漫长的路途就足以令人却步。
抵达辽东后,还需解决住房、粮食、农具等基本问题,这些均需朝廷出资出力。
近年来,朝廷财政虽有所宽裕,但若要拿出巨额资金办理此事,难免会立刻陷入财政困境。
再者,历史上强制移民往往恶名昭著,毕竟乡土情结深植人心,故土难离的观念根深蒂固。
然而,此事又不得不行,河南、陕西、山西等地,承载着华夏文明数千年的历史,环境已至岌岌可危之境。
若不大量迁移人口,即便有玉米、红薯等高产耐旱作物,人口增长终将导致同样的困境。
世界上良地众多,当前正是抢占殖民地的绝佳时机,若不积极拓展,必将后悔莫及。
听罢李祺的一席话,众人纷纷点头,意识到刚刚的话题略有偏颇,回归正题,迁移人口至辽东实乃当务之急。
李祺循序渐进的策略赢得了广泛的认同与赞誉。
就如同在天津率先实施的水泥路面修建试点,成效显著,如今天津已跃升为大明王朝北部经济的枢纽,带动周边城市一同繁荣。
在军事制度革新方面,李祺同样采取了试点方案,成果斐然。初期训练的新军令太子标十分满意,战斗力强大,轻而易举地击败了女真鞑子。
即便是翟善、杨靖等重臣也认为这种做法老练可靠,先以小规模试验,观察效果,发现问题及时改进,若效果不佳则及时止损,若成效显著,再逐步推广开来。
在处理国家大政方针时,采纳此种方法,无疑是十分恰当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