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他锅灶里则是炖着羊肉,牛肉还有具有北方特色的铁锅炖大鹅以及炖鱼,大肘子等等。
可以说,蔬菜只是陪衬,最多的都是肉,满满当当的都是肉。
“张婶!你家那口大炖锅呢?快抬出来!炖羊肉!”
“李嫂子!你家腌的酸菜还有没?炖骨头汤绝配!”
“孩子们!去地窖!把新下的红薯、南瓜都搬上来!烤着吃!”
吆喝声,锅碗瓢盆的碰撞声,食材下锅的滋啦声,柴火燃烧的噼啪声……汇成一股充满生活气息的巨大声浪,比工坊区的机器轰鸣更富生机。
孩子们成了最忙碌的“小工”,抱着比他们还大的箩筐,运送着清洗好的蔬菜瓜果,小脸跑得通红,兴奋得哇哇大叫。
岭南众人被安排在一旁临时搭建的观礼席上,早已看得目瞪口呆。赵头儿看着那些汉子们用他从未见过的、带滑轮的铁架子轻松吊起沉重的油布篷顶,看着女人们麻利地操作着各种奇形怪状的铁锅铁铲,看着那一筐筐洗净切好的、堆成小山的食材,只觉得眼花缭乱,嘴巴就没合上过。
孙瘸子独眼放光,死死盯着那几口架在石炭灶上、烧得通红的巨大铁锅,想象着里面翻滚的肉块,喉结不受控制地滚动。
晒谷场一角,同样热闹非凡。十几个穿着崭新纯棉衣服,梳着漂亮的发髻的年轻姑娘,正围着一个面容严肃,容貌别有风情的妇人学习舞蹈。
仔细看的话,就知道是个老熟人。
茶馆的老板娘,如今已经带着姑娘们彻底改了行当,成了舞团,专门提供歌舞表演。如此一来,大家就可以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内发光发热,也不用去刻意讨好那些油腻的男人。
她们可以做出自由的选择,再也不必虚与委蛇,出卖自己的身体了。
如今的姑娘们脸上的笑容一天比一天多,只觉得这样的日子很幸福。
“腰再下去点!对!手上动作要柔!像风吹麦浪!”红夫人手里拿着一根细竹竿,轻轻点着一个姑娘的腰肢,“唱!大声唱出来!让季村长听见咱们的心意!”
姑娘们深吸一口气,齐声唱起一支旋律悠扬、带着北地特有苍劲的调子:“黑水河哟,长又长,万福村寨是家乡……”
歌声清亮,穿透了喧嚣。她们手臂舒展,腰肢款摆,动作整齐而充满力量,时而如雁阵排空,时而如莲花绽放,靛蓝的身影在灯火下如同翻飞的蝴蝶。
另一边,一群半大孩子也在几个青年后生的带领下,热火朝天地排练着。他们脸上涂着夸张的油彩,穿着用粗布和彩纸糊成的简易戏服,有的扮成凶神恶煞的“山匪”,有的扮成勤劳耕作的“村民”,还有几个用木板和纸壳糊了个简陋的“铁甲怪兽”。
“记住!怪兽扑过来的时候,要害怕!要跑!但是不能真乱!”一个青年后生大声指挥着,“等‘季村长’举起‘神灯’,你们就一起转身,举起手里的‘锄头’(木棍),喊——”
“吼——!”孩子们憋足了劲,稚嫩的声音齐声呐喊,小脸涨得通红,眼睛里闪着兴奋的光,“不怕!打跑它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