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贞观公务员》

第145章 事件结束(第2页)

上页目录存书签下页

李世民则是问道:若是先以告示那般,传至各州,贴在城墙上,让人在一旁解读一二呢

先只是拓印个几百份,放在京师和其他州城之内,再让官差解读于百姓听,如何

陈平安其实也想过,用这个办法,当做是报纸的前身。

陛下,臣以为,可行是可行,不过,不是现在,而是今年年底的北征。

到时候,可以通过报道北征之进程,以此机会,让百姓们知道邸报,关注邸报。

李世民点了点头。

觉得此法不错。

如今的造纸司造出来的新纸,一部分用于朝堂之上的官员写奏章,又或者是自用,还有一部分,就被李世民用来做线装本,也就是抄录古籍,作为书。

卖出去的纸张不是很多,而世家大族们在改良了纸张之后。

倒是跟进了,得到新纸,也开始走线装本的路线。

也都在忙着更新自家的书籍呢。

孤本肯定是要好生地藏着,至于抄录之后的书,也就多拓印一些,放在自家的书阁里面,方便自家的子弟们可以借阅。

因为如今朝廷重视科举取士,以前的举荐之路几乎是断了。

既然如此,他们也只能尽心尽力培养自家子弟,让他们学习科举取士的指定书籍。

在唐朝初期,世家门阀绝对算得上是学阀,只是到了中后期,随着一些寒门士子,又或者是各地名门出身的学子入朝为官,随着他们的晋升,所谓的五姓七望之家的声誉,也有折扣。

当然,崔家算得上是传承时间最长的世家了。

科举制度对世家大族确实有一些影响,对名门也有一些影响,可是察举制也依然存在,想要当官,除非是马周那种有机会得到了皇帝的赏识。

一般的话,都是举荐。

递上拜帖,得到官吏赏识,然后举荐给大官,甚至是直达天听。

历史上,李白就是送过拜帖,最后混进了朝堂,却因为出身原因,没能得到重用,再加上,他那样的性子,也不可能被重用。

唐玄宗想要的是李林甫这样的官员,而非李白那般诗做得好,却不通人情的官吏。

陈平安提出来的逢进必考原则,算是断了举荐之路。

虽然招人恨。

可是科举的名额增加,而且,考上就直接封官,还是实职,也算是又给了他们一条路。

上页书页存书签下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