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解就是要形成一种压力,让那些怀揣小心思的国家,也不得不认怂。
不打你,你也得认怂。
十几万人看着呢,你表演一哈跳反?
多国部队的问题除了指挥权,沟通也是极大的麻烦,所以李解要把翻译人才全部抓在手中。这样在一个包干区或者一个工段上,就能调和两三个三四个甚至更多国家的部队参与协作。
比如唐国人和蔡国人,讲话完全不一样,互相交流就是鸡同鸭讲,但有了在江淮和汉水一带走商的商人,就能进行翻译,即便不精准,配合文字,也能传达命令。
工程上的命令,本来就很少废话,这种条件,已经完全满足精准传达的要求。
各国部队把指挥权交出来之后,李解还能调和某些有仇国家之间的矛盾,比如就不必把六国的部队,放在舒庸国的旁边,因为这两国最近几年,一直在互相卖队友,并且在国际上互甩对方的黑材料,总之就是脸皮撕破的冤家。
要是没有指挥权,两国要是凑合着找地方安营扎寨,结果扎对方隔壁去了,那百分之一万要出事儿。
营啸都是小意思,直接兵变互砍是可以预见的。
同时统一了指挥权之后,分配各个部队的驻扎地,就不会出现厚此薄彼的地方。
反正都是在内环以外二环以内,再好能上天?再差能下地?不都是不能进城吗?
李解召集了人手,除江阴邑的嫡系之外,还有逼阳国、郯国、六国、曹国、国等等国家的士人。
尤其是曹国,偷偷摸摸地派出了不少公族子弟,曹伯也是挺能折腾的,下了死命令,就算吴国猛男让公族子弟去掏粪,也要遵守命令。
李县长寻思着这不是白送老子一批管理人才嘛,当然了,李县长也不要什么高端管理人才,能够负责精准传达命令和监督工程进度,就已经绰绰有余。
他这一套就是问责制,老大找大队长,大队长找中队长,中队长找小队长。
然后大家伙儿一起拎着鞭子,开工抽友军,开打抽敌军。
两边都要抽,两边都要硬!
“命令:江北农具尽数抽调逼阳!”
“是!”
“命令:于逼阳增设柳营,招募健妇入营!”
“是!”
陆续又下达了几条命令之后,李解又把去年的“义胆营”重新拉了出来。
老规矩,战争期间,肯定是要施行军事管制的。
那么,再度设置“肃清反逼阳和消极怠工”委员会,也是很正常的事情。
可能会有友军不能理解,但是“义胆营”是很专业的,经验也很丰富,只要跟友军讲过道理,还能不顺利沟通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