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二哥,差不多了。”赵丰擦了把额头上的汗,“喜儿他们没准已经去山脚下了,我们也得赶紧去,早些把鱼拿出来,中午还能做一锅鱼汤。”
赵谷看了眼鱼塘,大鱼抓的差不多了,泥浆里还有不少小鱼小虾在扑腾,他甩了甩手上的污水,看了眼蹲在角落抓河虾的小姑,走过去一瞧,她身旁的水桶里全是泥巴,看不见多少虾,但有两条肥硕的泥鳅。
“谷子,不抓了吗?”赵小宝抠掉手上的泥巴,还没抓过瘾呢。
“留些小的,等它们长大了,我们再抓。”赵谷去拎她的水桶,见她没不乐意,这才把桶递了上去,随后把她也抱了上去。
三人去溪边儿洗了手脚,赵丰身上要干净些,赵小宝就把他先丢出了神仙地。
等搓干净脚丫子,她也跟着出去了。
不一会儿,王氏就被带了进来。
赵谷已经把水烧上了,正在院子里收拾鱼虾,见阿奶走过来,笑着说:“赶着时间没抓太多,大的都在这里了。这桶是河虾,个头不小,这些就不拿出去了,咱自家留着吃。还有这桶泥鳅黄鳝,也不好拿出去。”
王氏点头,把手伸到鱼缸里捉了条草鱼出来,单手都攥不住尾巴,个头和劲儿大得很,约莫得有七八斤左右。
四个水缸,三缸草鱼和大头鱼,一缸板鲫,加上旁边的一桶河虾和一桶黄鳝泥鳅,就这么会儿工夫,收获属实有些惊人。
就他们家那个小鱼塘,这鱼都咋长得啊?平日也没喂啥啊,和牛一样,见天就吃草,有时候还忘记喂,只能啃水塘四周沿壁生长的水草吃。
半养半自足,竟长这么大,这么多。
“回头建粮仓,让你阿爹他们把鱼塘挖大些,再多养一点。”王氏笑着说。
既然鱼虾如此争气,没人会嫌口粮多,这么多鱼,就算不拿去外头,自家吃不完捶打成鱼丸放着,煮汤时放些,撒上些许粗盐调味,就是一锅鲜美的汤肴。
“我也是这么想的。”赵谷点头,听见灶房锅里响起咕噜声,忙进去熄了火,帮着打了半桶水出来,再舀了凉水兑好温度,他跑进屋换了身衣裳,让小姑先把他弄出去。
赵丰在屋里待着呢,见他一个人出来,手上还拿着一套干净衣裳,忙伸手去接。
院里传来阿爷的说话声,和山坳爷不知道唠啥呢,听着挺乐呵。
赵老汉带着人去了村里那户被树砸了灶房的人家帮忙,下着雨,也做不了别的,就帮着把坍塌的土墙和石头给搬开,把灶房拾掇出来,再搭上梯子,和那家的汉子一起去屋顶架了几根木头,铺上稻草把窟窿给遮住,防止漏水。
坍塌的墙面只能用柴火遮,勉强挡雨珠子,挡风是不成了,要是再来一场大风,这间灶房回头就只能重建。
忙活完,又和村里人唠了唠这场雨,大家伙都说是场及时雨,差不了。
要是早上雨势没歇,跟天漏了个窟窿一样,暴雨下个不停,那才是坏事儿。
如今挺好,细雨如丝,灌了田,蓄了水,田间地头山里,连带人,全都跟着活了过来,看见
(buduxs)?()了希望。
“阿爷,你看见喜儿他们没有?”
赵丰扒拉着窗子,朝院子里喊了一声。
赵老汉一看他们缩在房间里,就知道是刚从神仙地出来,不知道他们在做啥,他径直走到屋檐下弹了弹雨珠子:“往山脚去了。”
赵丰开了门,等他进来后,麻溜把门关上,笑嘻嘻说了他们放塘抓鱼的事儿。
“嘿嘿,七八斤那么重的一条大鱼,回头就说是从上游谁家的鱼塘跑出来的。”爷孙仨盘膝坐在炕上,等还在神仙地洗澡的赵小宝,“待会儿我们带小姑去后山,往年下大雨,村里人在山沟暗渠都能逮着鲫鱼,算不得啥稀罕事儿,到时拿出来也有理由。”
赵老汉点头,在两个孙子肩头轻轻拍了一下,夸道:“成,长大了,会拿主意了,不错,想的挺周全。”他都没想到这茬,这俩小子悄摸就把事儿给干了。
他们家啥都不缺,但村里啥都缺,大人在外奔波挣口粮,孩子们在家里也没闲着,背井离乡的人,不拧成一股绳往一处使劲儿,日子真过不下去。
眼下多好,有落脚地,有营生,老天爷还开眼下了雨,日子眼瞅着越来越有奔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