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红娘啼笑因缘》

第239章 活着的鲁迅文学画卷(第3页)

上页目录存书签下页

折磨海婴不只哮喘,还有痢疾。

当时海婴只有一岁多,为保全性命,鲁迅一共陪伴他去医院打过14次针。

再长大一点,每到夏天,海婴就会起痱子。

这时,鲁迅总会为海婴涂上治疗痱子的药,涂完前胸涂后背。许广平则静静坐在一旁,扇动扇子加快药水变干。

海婴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此,他躺在父母中间,被爱滋养着。

尽管仅有7年父子缘分,但鲁迅竭尽全力,给了海婴一个可以自由探索且愉悦的童年。

用周海婴自己的话说:

“父亲极力不多给我打击,甚或不愿拂逆我的喜爱”。

海婴六岁时,叔叔周建人通过工作之便,给他买了一套《儿童文库》和一套《少年文库》。

书籍昂贵,海婴年龄尚小,所以许广平并不允许他动这两套书。

可孩子的世界里,越是神秘的东西越有魔力,海婴想看极了,于是跟许广平哭闹起来。

正在书房写作的鲁迅,闻声赶来,询问缘由后,一起帮海婴说服许广平。

从那天起,海婴的书屋开始被很多书籍填满柜子,可以随意阅读。

海婴后来回忆道:“父亲从不要求我背诵哪段,也从不规定我看什么文章。”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正如鲁迅在《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》中写道:

“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,但既已分立,也便是人类中的人。”

“因为即我,所以更应该尽教育的义务,交给他们自立的能力;

因为非我,所以也应同时解放,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,成一个独立的人。”

或许从那时开始,鲁迅就奠定了海婴一生的基调:

不必光芒万丈,不必成为别人,只需按照喜好,成为自己。

依照天性,海婴的事业不仅没有成为鲁迅的延续,反而与鲁迅颇喜爱的文学南辕北辙。

这一切,与海婴从小历经过的种种密不可分。

海婴100多天时,鲁迅带着全家去照相馆里拍合照。

小小的海婴,还无法走路说话,但却对第一次见到的,可以发出剧烈闪光、声音的“镜匣子”,异常感兴趣。

五感敏锐的鲁迅,很早便发现了海婴对镜头的喜爱,于是更加注重培养他看电影、戏剧,不论走到哪儿,都要合张照。

一次,鲁迅带海婴到日本去,拍下一张照片,后来还在文章中感慨道:

“我曾在日本的照相馆里,给儿子拍过一张照,他满脸顽皮,真像个日本孩子。”

通过镜头定格海婴的成长,是鲁迅始终在做的事。

少年周海婴在这样的熏陶下,海婴对摄影有了模糊的概念。

上页书页存书签下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