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槿之正式的表白与许兮若郑重的回应,如同为他们的关系盖上了一枚确认的印章。那晚山顶的星空与灯火,成了彼此心中私藏的、闪耀着永恒光芒的画卷。回到日常,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一种与以往不同的、甜而不腻的分子。他们依旧忙碌,却因心中那份坚实的归属感,让忙碌也染上了温暖的底色。
高槿之出差归来后,公司的工作重心悄然发生了偏移。“暖玉”系列的持续热销需要稳定的供应链支持和市场维护,但这已不再是需要他事必躬亲的燃眉之急。他的大部分精力,开始投入到那个名为“空谷”的新系列构思中。
他的办公桌上,“暖玉”的销售数据报告旁边,堆满了关于宋代瓷器、极简主义设计和禅意美学的书籍与打印资料。许兮若偶尔在傍晚去工作室找他,常常能看到他对着平板上的设计草图凝神思索,或者用一块珍贵的胚土,反复揉捏、感受着泥料的质感与可能性。
“宋瓷的‘雨过天青’,追求的是一种天成的、静谧的色泽,釉质肥润,却毫无火气。”这天晚上,许兮若坐在高槿之办公室的沙发上,看着他对着灯光审视一块刚刚烧制出来的小样,听他低声讲解,“‘空谷’想承接这种精神,但不想完全复刻。我想在极简的线条里,融入更现代的生活气息,让它既是花器,也可以是一件独立的静物雕塑,能安放在任何需要一处留白空间的地方。”
许兮若看着他专注的侧脸,灯光在他挺直的鼻梁上投下小片阴影,那眼神里的光,是创作者沉浸在自己世界时才有的纯粹与热忱。她心中微动,起身走到他身边,没有去看那块小样,反而轻轻伸出手,指尖抚平他微蹙的眉心。
“别给自己太大压力,‘暖玉’的成功是水到渠成,‘空谷’也一样。”她的声音轻柔,像羽毛拂过心尖,“感觉你在试图抓住一缕风,或者定格一片月光,太急切反而会失其神韵。”
高槿之怔了一下,随即失笑,紧绷的肩膀松弛下来。他抓住她停留在自己眉间的手,包裹在掌心。她的手总是微凉,而他的掌心干燥温热。
“你说得对。”他叹了口气,将她拉近一些,让她坐在自己椅子的扶手上,“可能是‘暖玉’的势头太好,外界对新系列的期待值被拉高了,连带着我自己也难免有些焦躁,总想做得更完美,超越前作。”
“但‘空谷’不是‘暖玉’,”许兮若靠着他,目光落在那些充满禅意的设计图上,“它不需要喧哗,它的力量在于让人安静下来。就像你带我去看的那片山顶夜景,它的美,在于包容一切的沉默和广阔。”
她的话语总是能精准地切入他思绪的结节处。高槿之心中那点浮躁的尘埃,仿佛被一阵清风吹散。他侧过头,下巴轻轻蹭了蹭她的发顶,嗅到她发间淡淡的、类似于草木清香的洗发水味道,与他满室的陶土气息奇异地融合。
“嗯,我明白了。”他低声应道,握着她的手紧了紧,“谢谢我的‘定风珠’。”
这个亲昵的称呼让许兮若耳根微热,心里却甜丝丝的。她喜欢这种不仅是生活上的陪伴,更是精神层面上的理解与支撑。他们的关系,在设计师与插画师的身份之外,增添了更深刻的维度。
“空谷”系列的初步设计方向逐渐明朗,高槿之开始着手进行更具体的器型打样和釉色实验。这个过程比“暖玉”更为漫长和反复,因为“空谷”所追求的意境,对形态的精准度和釉色的微妙变化要求更高。有时,一窑烧出来,十几个试验品都找不到一个完全符合他心中标准的。
许兮若看着他面对一堆“失败”的样品,神情里虽有遗憾,却不再有之前的焦躁,更多的是冷静的分析和下一次尝试的决心。她会在闲暇时,带上自己熬的汤或甜品去工作室看他,有时只是安静地坐在一旁画画,陪他度过那些枯燥的试验时刻。
她的本质工作(体制内)以及副业插画事业也步上了一个新台阶。因“暖玉”带来的关注度逐渐沉淀下来,转化为更稳定的合作关系。她开始有选择地接稿,不再仅仅局限于商业插画,也开始接触一些独立出版物的封面和内页绘制,甚至有一家小型的艺术画廊联系她,询问是否有意向举办个人小展。
她把画廊的邀请告诉高槿之时,他正对着一件刚出窑、釉色呈现出理想中“天青”色调的小型花器样品露出满意的笑容。闻言,他立刻放下手中的宝贝,走到她面前,眼神亮得惊人。
“这是好事!很大的好事!”他握住她的肩膀,语气是发自内心的激动,“你的画值得被更多人看到,以一个更纯粹、更独立的形式。”
“我……有点犹豫,”许兮若坦言,“总觉得自己的作品还不够成熟,撑不起一个展览。”
“不要低估自己,兮若。”高槿之认真地看着她,“你的画里有故事,有温度,有能让人共情的力量。这和技法是否登峰造极无关,这是天赋,是独一无二的。就像‘暖玉’,打动人的不是最顶尖的工艺,而是它传递的情感。”他顿了顿,笑道:“如果你需要,工作室可以赞助部分布展费用。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许兮若连忙摇头:“不用,我不是这个意思。我只是需要一点勇气……”
“勇气你有的是。”高槿之鼓励道,“就像你当初毫不犹豫答应为‘暖玉’作画,就像你那天在山顶,毫不犹豫地对我说‘好’。”
他的话总能给她力量。许兮若看着他眼中毫无保留的信任和支持,心中的犹豫渐渐被一股跃跃欲试的冲动取代。她点了点头:“好,我回复他们,可以考虑。”
高槿之笑了,俯身在她额头落下一个轻吻:“这才是我认识的许兮若。”
两人的生活节奏依旧快速,但相处的时间却奇异地增多了。高槿之不再总是泡在工作室到深夜,他会算好时间,去“一米阳光”接结束工作的许兮若,然后一起找地方吃晚饭,或者干脆回她的公寓,她画画,他看资料,互不打扰,却又气息交融。
凯桥对此表示十分欣慰,常常在两人同时出现在书屋时,故意摇头晃脑地感叹:“唉,我这小小的店铺,如今不仅是文化交流中心,还兼职当了恋爱圣地。看来得考虑收点‘场地费’了。”
许兮若通常会红着脸瞪他,高槿之则淡定地回一句:“从你的‘暖玉’咖啡超额利润里扣。”
玩笑归玩笑,凯桥是真心为他们高兴。他见证了高槿之从最初创业时的紧绷到如今的沉稳从容,也看到了许兮若身上愈发自信舒展的光芒。他经营的“一米阳光”,因着“暖玉”系列和这对“代言人”般的朋友,生意确实更上一层楼,甚至有不少客人慕名而来,就为了体验那种被媒体报道过的、“充满温度感和故事性”的空间氛围。
这天周末下午,高槿之难得没有工作安排,和许兮若一起待在“一米阳光”。许兮若在靠窗的座位上修改画廊展览的初步策划案,高槿之则拿着一本建筑杂志,安静地坐在她对面翻阅。阳光透过玻璃窗,洒在两人身上,勾勒出温暖恬静的轮廓。